医疗自媒体科普,点亮健康之路,还是误导之殇?
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当下,医疗自媒体凭借其便捷性与贴近大众的优势,迅速成为人们获取健康资讯的热门渠道,从常见疾病预防到养生保健妙招,各类科普内容看似为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添砖加瓦,其背后潜藏的误导风险却如同暗流涌动,时刻可能冲击着公众健康认知的堤坝。
医疗自媒体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专业医生运营的个人账号、医疗健康机构官方平台以及众多健康领域博主等,它们以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旨在打破医患间信息壁垒,让普通人能轻松了解医学常识,一些医生博主用生动案例讲解高血压的日常防治,使患者对疾病管理不再迷茫;健康机构分享的急救知识视频,关键时刻或许能救人一命。
但繁荣背后,问题丛生,部分自媒体创作者为博眼球、求流量,不惜牺牲内容准确性,他们常以偏概全,将个别案例夸大为普遍现象,像“吃[某种食物]就能防癌”这类标题屡见不鲜,实则毫无科学依据,却引得大众纷纷效仿,还有些博主缺乏专业资质,仅凭道听途说或网络拼凑知识便化身“健康专家”,对复杂病症给出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案”,误导患者延误病情,曾有一位网友因相信某网红推荐的“神奇减肥法”,过度节食致身体代谢紊乱,入院治疗。
从受众心理看,人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往往焦虑且渴望快速找到解决办法,这种急切心理被不良自媒体利用,当看到“轻松甩掉脂肪”“一周治愈慢性病”等诱人承诺,理智易被抛诸脑后,加之部分中老年人对新媒体信息甄别能力弱,更是误导重灾区,轻信偏方放弃正规治疗,致使病情恶化。
生产源头追溯,利益驱动是误导内容滋生的温床,一些企业为推广保健品、医疗器械,勾结自媒体炮制虚假科普软文,将产品包装成“神药”,广告商投放需求也干扰创作导向,创作者为迎合金主,弱化科学性而强化营销性,把科普文章写成软广,模糊医学界限与商业宣传边界。
监管层面同样面临挑战,医疗自媒体数量庞大、更新频繁,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控海量内容,现行法规对自媒体健康科普规范尚存空白与模糊地带,处罚力度不足难起威慑,致违规成本低,创作者心存侥幸。
为消除医疗自媒体科普误导风险,多方合力是关键,创作者需坚守科学底线,提升专业素养,引用权威研究,创作经同行评议的高质量内容;平台应强化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与人工筛查结合,封禁违规账号,建立辟谣专区;监管部门完善法规,细化准入门槛与违规惩处标准,定期专项检查;受众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批判性看待信息,遇疑惑咨询专业医生。
唯有如此,医疗自媒体科普才能拨云见日,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有力臂膀,而非误导大众的隐患之源,在健康传播之路上稳健前行,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一、医疗自媒体科普内容的常见误导形式
(一)过度简化疾病与治疗
许多医疗自媒体为了便于大众理解,常常将复杂的疾病和治疗方法过度简化,对于癌症这样复杂的疾病,有些自媒体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并声称通过“提高免疫力”就能治愈癌症,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癌症发生的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也忽视了现代医学对于癌症综合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这种过度简化不仅无法准确传达疾病的真相,还可能让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产生误解,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片面解读医学研究
部分自媒体在报道医学研究时,往往只选取对其观点有利的部分数据或结论,而忽略研究的局限性和其他重要信息,一项关于某种药物对特定疾病有一定疗效的研究,在自媒体的报道中可能被夸大为“该药物是治疗此病的神药”,却未提及药物的副作用、适用范围以及研究的样本量等关键细节,这种片面解读容易让读者对医学研究成果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或盲目尝试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
(三)推销伪科学疗法和产品
一些不良医疗自媒体为了谋取私利,会大肆推销各种伪科学的疗法和保健产品,他们利用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和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了解,编造出诸如“量子治疗”“生物电疗法”等看似高科技实则毫无科学依据的治疗概念,并宣称这些方法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还会推荐一些所谓的“神奇保健品”,声称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如“万能的抗氧化剂能预防所有疾病”等,这些虚假宣传不仅欺骗了消费者的感情和金钱,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二、误导风险带来的危害
(一)影响公众健康决策
误导性的医疗自媒体科普内容可能导致公众做出错误的健康决策,有人可能因为相信某些食物或保健品具有神奇的治病效果,而放弃正规的治疗方案,选择依赖这些未经科学验证的方法,这不仅会使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一些人可能因为错误地认为自己处于健康风险之中,进行过度检查或采取不必要的预防措施,从而给个人和经济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二)破坏医患信任关系
当公众接触到大量误导性的医疗信息后,可能会对医生的专业建议产生怀疑,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带着从自媒体上获取的错误观念与医生进行交流,质疑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无疑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破坏了原本脆弱的医患信任关系,长此以往,医患之间的合作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阻碍医学科学发展
虚假和误导的医疗自媒体科普内容泛滥,会混淆公众对真正科学医学知识的认知,降低整个社会对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视和信任,这可能导致医学科研工作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投入,阻碍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伪科学观念的传播还可能干扰正常的医学研究秩序,浪费科研精力和资源。
三、如何降低误导风险
(一)提高自媒体从业者素质
1、加强医学知识培训
自媒体从业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准确地传播健康信息,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开展针对自媒体人的医学知识培训课程,邀请专业医生或医学专家进行授课,内容涵盖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2、培养科学思维和严谨态度
从业者要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医疗科普内容的创作,在撰写文章或制作视频时,要严格依据可靠的医学文献和研究成果,避免主观臆断和随意猜测,对于没有科学定论的内容,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二)加强平台审核与管理
1、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
自媒体平台应制定详细的医疗科普内容审核标准,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审核团队应由专业的医学人员和编辑组成,他们要能够识别和过滤掉虚假、误导、夸大等不良信息,对于涉及疾病诊断、治疗、药物推荐等敏感内容,要进行重点审核,确保其符合医学科学原理和法律法规要求。
2、限制广告与商业推广
平台要合理控制医疗广告和商业推广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的广告,一律不予刊登,要求广告投放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和广告批文,并对广告内容进行持续监测,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处理。
(三)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政府、社区、学校等应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基本的医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健康咨询热线等方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他们对医疗信息的辨别能力。
2、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公众应积极关注医疗自媒体科普内容的质量,对于发现的虚假、误导信息要及时向平台或相关监管部门举报,媒体也可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不良医疗自媒体进行曝光和批评,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误导信息的良好氛围。
医疗自媒体科普内容虽然存在误导风险,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让医疗自媒体真正成为传播科学健康知识、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有益力量,而不是误导公众、危害健康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