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诈骗案件频发,公众防范需多管齐下
在当今社会,医疗诈骗案件呈现出多发态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从虚假宣传的“神医神药”,到以免费体检为诱饵的骗局,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极大地损害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加强公众对医疗诈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迫在眉睫。
医疗诈骗的常见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高科技治疗、祖传秘方的幌子,夸大其治疗效果,吸引患者上钩,某些所谓的“特效抗癌药”,声称能治愈各类癌症,实则毫无科学依据,只是利用患者及其家属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骗取钱财,还有一些诈骗团队会举办虚假的“健康讲座”,邀请所谓的“专家”进行授课,实则是在推销高价且无效的保健品或医疗器械,他们往往以免费体检、赠送礼品等手段吸引老年人参与,在获取老人的联系方式和健康状况后,便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诈骗活动,更有甚者,通过伪造医疗机构资质、医生执业资格等文件,开设非法诊所,进行非法诊疗活动,不仅骗取患者费用,还可能延误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些诈骗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一方面是因为不法分子的手段日益狡猾,善于利用公众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医疗专业知识的匮乏,公众自身防范意识薄弱也是重要原因,许多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难以辨别医疗信息的真伪;一些人贪图小便宜,容易被诈骗分子的小恩小惠所迷惑;还有些人在面对疾病时,盲目相信所谓的“奇迹”,失去了理性判断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医疗诈骗,公众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防范能力,学习医疗知识是基础,公众应主动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基本的医学常识和健康理念,可以通过阅读正规的医学书籍、科普文章,观看权威的医疗科普节目等方式,提高自身对医疗知识的储备,这样在面对各种医疗信息时,就能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会轻易被虚假宣传所误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面对各类医疗广告和推销活动,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过于夸大其词的宣传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承诺“包治百病”“快速见效”“无副作用”的产品或疗法,更要格外谨慎,在遇到陌生人以免费体检、赠送礼品等名义邀请时,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财务状况,避免陷入诈骗陷阱,如果对某些医疗产品或服务存在疑问,应及时向正规医疗机构或专业人士咨询,切勿盲目跟风购买。
在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谨慎,要查看医疗机构的资质证书、执业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确保其具备合法的行医资格,可以通过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医疗机构的注册信息和信誉评价,对于医生的资质,同样要核实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等相关信息,不要轻信街头巷尾的非法行医广告,更不要前往无资质的黑诊所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好病历、检查报告、收费票据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共同营造安全、诚信的医疗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医疗诈骗案件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要加强对正规医疗机构的扶持和管理,引导其规范经营,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媒体也应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医疗诈骗案件和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传播正确的医疗知识和防范技巧,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医疗科普活动和防诈骗宣传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普及医疗常识和防范方法,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面对医疗诈骗案件频发的现状,公众必须提高警惕,加强自身防范能力,只有通过公众自我提升、政府严格监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医疗诈骗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和财产安全,让医疗行业回归诚信、有序的发展轨道,使公众能够在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中寻求健康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