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法律层面保障患者的就医权益?
在当今社会,医疗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患者就医权益的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从法律层面保障患者就医权益,是确保医疗服务公平、公正、高效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社会建设在医疗领域的生动体现。
医疗活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纠纷处理困难等诸多问题,运用法律手段为患者撑起“保护伞”,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是保障患者就医权益的根本大法依据,它确立了患者基本权利的法律地位,意味着患者在患病时有权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这为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使整个医疗法律体系有了坚实的价值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更是全方位地对患者就医权益予以细化和保障,该法强调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能够提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能够享受到包括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这些服务的普及使得广大民众尤其是偏远地区居民的健康有了初步的保障,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标准和费用等也作出了规定,防止医疗机构随意增加患者负担,保障患者在接受必要医疗服务时的费用合理性。
在医患关系的具体规范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明确了医师在执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间接保障了患者的就医权益,医师有义务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这一规定避免了医师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进行诊疗活动,使得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能够自主作出医疗决策,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当医疗纠纷不幸发生时,《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为患者提供了明确的维权途径,该条例鼓励医患双方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同时也规定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等多种解决方式,医疗损害鉴定制度为明确责任界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无论是患者怀疑医疗过错导致损害,还是医疗机构认为自身无责,都可以依据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来判定,条例对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既保护了医疗机构正常的诊疗环境,也保障了其他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个别纠纷的不当影响。
要真正实现从法律层面对患者就医权益的全方位保障,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法律执行环节,部分地区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小型医疗机构可能会违反相关医疗法规,超范围行医、使用不合格药品器械等,但由于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在权益受损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者因维权成本高、程序复杂而选择忍气吞声。
为应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医疗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形成有效震慑,完善医疗监管的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提高监管效率。
要强化患者法律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媒体公益广告、医疗机构内的普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患者普及就医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其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制作简单易懂的医疗纠纷处理指南手册,在医疗机构门诊大厅免费发放给患者,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参照指南理性维权。
从法律层面保障患者就医权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患者法律意识,多方协同努力,才能让每一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暖与力量,构建起和谐、有序、互信的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