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医疗广告中的虚假宣传信息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医疗广告铺天盖地,然而其中鱼龙混杂,不少虚假宣传信息让患者难以辨别,不仅可能导致患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延误病情,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掌握辨别医疗广告中虚假宣传信息的方法至关重要。
查看广告主资质与审批文号
合法合规的医疗广告必须有明确的广告主,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资质证明,对于药品广告,要查看是否有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批准文号;医疗器械广告需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号;保健食品广告则要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如果广告中对这些关键信息含糊其辞或根本未提及,那么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一些宣称能根治多种疾病的“神药”,却在广告中找不到合法的药品批准文号,这很可能是虚假宣传。
分析广告用语与承诺
1、夸大疗效
虚假医疗广告往往会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来夸大治疗效果,如“药到病除”“包治百病”“永不复发”等,人体生理机能复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能对所有疾病都达到如此绝对的效果,以癌症为例,癌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且不同患者的预后差异很大,不可能有一种药物可以保证所有癌症患者都能被彻底治愈且永不复发。
2、模糊概念
有些广告会故意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医学术语或概念来误导消费者,采用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研发”“运用高科技纳米技术治疗”等,但对于这些所谓的“先进技术”和“高科技”并无明确、具体且科学的阐释,也没有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或临床试验数据支持,这种利用专业术语制造神秘感,却无法给出实质性内容的广告,很可能是虚假宣传。
3、虚构患者见证
部分医疗广告会编造患者的治疗经历和见证来增加可信度,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实存在,或者其病情与广告所宣称的疗效并不相符,真正的患者见证应该是基于真实的就医过程和客观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得到相关医疗机构的证实,如果广告中大量出现所谓“患者”的感激涕零、神奇康复的故事,却没有具体的案例细节,如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治疗前后的详细检查报告等,那么这些见证很可能是假的。
核实广告发布渠道与来源
正规的医疗广告通常会在合法的媒体平台、专业的医疗网站或经过审批的医疗机构自有渠道发布,如果医疗广告出现在一些非法的网站、小传单、街头巷尾的违规张贴物上,或者是通过不明身份的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大肆传播,且没有明确的广告主信息和审批标识,那么其虚假的可能性较大,一些电视购物频道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会播出一些夸大其词的医疗产品广告,消费者也应保持警惕。
关注广告是否涉及违规宣传
1、非药品冒充药品
有些产品明明是保健食品、保健器材或其他普通商品,却在广告中宣传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行为,某些按摩仪广告声称可以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但实际上它可能只是起到一定的缓解肌肉疲劳的作用,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
2、违规使用专家形象代言
按照规定,医疗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如果广告中出现所谓“知名专家”“权威教授”等为某产品或服务代言,并宣称其效果显著,这很可能违反了广告法规,因为医疗决策应该基于科学依据和专业判断,而不是某个人的推荐。
辨别医疗广告中的虚假宣传信息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仔细查看广告主资质与审批文号、分析广告用语与承诺、核实广告发布渠道与来源以及关注广告是否涉及违规宣传等,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医疗广告时,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过于美好的承诺,以免陷入虚假宣传的陷阱,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医疗广告中的虚假宣传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