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浪潮下地方文化保护的破与立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的当下,地方文化宛如沧海一粟,在现代都市丛林的扩张中摇摇欲坠,却也于夹缝中萌生出别样的生机,如何在这场不可逆的变迁里守护好地方文化,成为亟待攻克且满是机遇的课题。
从挑战维度审视,首当其冲的是物理空间的挤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老旧城区被推土机轰然夷平,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与乡愁的古街古巷、传统建筑,还没来得及细细诉说往昔,就已沦为废墟,比如诸多历史名城,为给商业地产、交通枢纽腾地,大量古民居被拆除,青石板路被柏油覆盖,原本浓郁的地方风情消散殆尽,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被连根拔起,后人只能从泛黄老照片、只言片语中想象曾经的市井烟火。
经济洪流冲击下,地方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年轻一代被城市的快节奏、流行文化裹挟,觉得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土气”“过时”,不愿投身其中学习,像民间刺绣、木雕手艺,耗时费力却收益微薄,学徒纷纷转投热门行业,老匠人带着一身绝技无奈谢幕,技艺面临失传,文化的火种渐趋微弱,商业过度开发让地方文化变了味,古镇老街被包装成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集散地,满街都是义乌小商品,特色小吃被标准化快餐替代,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地方文化沦为空洞躯壳。
不过,危机中总是蕴藏转机,城市化也为地方文化保护开启新窗口,科技赋能是关键一招,数字化技术让地方文化有了“分身术”,超高清扫描、3D 建模能精准捕捉古迹风貌,大英博物馆借助数字展厅,让全球网友“云”赏文物;线上直播打破时空界限,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手工编织、糖画制作,吸引百万网友围观、打赏,古老技艺重焕热度,小众文化出圈吸粉。
城市更新理念转变同样意义非凡,如今强调“微改造”“有机更新”,上海田子坊保留石库门建筑外壳,内部嵌入创意工作室、艺术展馆,旧社区蜕变成文艺地标;成都宽窄巷子修缮古旧院落,引入传统茶馆、川剧变脸表演,原汁原味呈现老成都慢生活,游客穿梭其中,仿若穿越历史,地方文化借此东风融入市民日常,成为城市金名片。
教育普及催生文化新生力量,学校开设乡土文化课程,从小培养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孩子们穿汉服、诵古诗、学剪纸,成长为地方文化的“铁杆粉丝”;高校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源源不断输出专业人才,他们深入田野调研、修复古籍、规划文化项目,为地方文化注入学术活力。
国际交流舞台也助力地方文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下,敦煌壁画艺术展走向世界,外国艺术家惊艳于飞天曼妙、色彩绚烂;中国春节习俗在海外掀起热潮,舞龙舞狮、饺子宴成为国际友人眼中的东方绮梦,异域关注反向刺激国内珍视本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于城市化进程中捍卫地方文化,恰似在湍急河流中护佑一叶扁舟,需政府掌舵,完善法规,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红线,重罚破坏行为;资金扶持非遗项目、古迹修缮,为文化传承兜底,社会层面要全民参与,社区组织民俗活动、文化讲座,激发大众热情;企业探索“文化 +”商业模式,开发文创产品兼顾公益与效益,媒体则担起扩音器重任,挖掘草根文化故事,传播地方文化魅力,让小众声响彻天地。
城市化并非地方文化葬身之地,而是转型涅槃的契机,当高楼大厦与古韵遗风和谐共生,现代生活和传统智慧交织相融,地方文化将在都市脉搏中强劲跳动,为城市灵魂镌刻独特印记,向世界彰显华夏文明永不落幕的璀璨华章,彼时,城市不再是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丛林,而是各具风情、底蕴深厚的文化聚落,承载悠悠岁月,驶向诗意远方。